注册地址 登录
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返回首页

李崇森的个人空间 http://www.madio.net/?6099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董玲珍教授指导数学建模竞赛的感受

已有 126 次阅读2013-10-11 23:30 | 高职高专, 教育部, 数学建模, 应用数学, 感同身受

董玲珍教授指导数学建模竞赛的感受
作者:数学学院 董玲珍 来源: 点击数:0 发布日期:2011-12-05 11:41:58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教司、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主办,1993年首次举办。此后,每年九月中旬的某个周末举行,为期三天。参赛队员为在校大学本科生或高职高专生。近年来,又有了面向研究生的数学建模竞赛。十几年来,这项竞赛的规模以平均年增长25%以上的速度发展,故该竞赛已成为全国范围内规模大、影响广的一项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数学建模竞赛的成功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该项竞赛不仅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学生合作精神、拼搏精神等个人素质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为多年的数学建模培训和指导教师,感同身受,积累了一定的心得与体会,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我想谈的是数学建模竞赛的意义。正是由于数学建模对学生、对老师有这么好的意义,导致了参赛的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
一、数学建模竞赛的深远意义
1.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一般来源于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等领域的经过适当加工及简化的实际问题。赛题的设置非常具有实用性和挑战性。每一道题都紧扣当前社会热点,很有时代意义。问题的解决不需要参赛者具备太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但需要有基本的高等数学理论功底。题目有较大的灵活性供参赛者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参赛者首先要对所给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进而做出合理假设。这就要求参赛者必须具有面对复杂事物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唯一,参赛队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独到的解决方案。因此,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2.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可以使学生的数学语言翻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分析能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竞赛以通讯形式进行,三名学生组成一队,在三天时间内可以自由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使用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但不得与队外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讨论。每个队要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和求解,计算方法的设计和计算机实现,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因此,数学建模竞赛,
可以对学生的综合应用分析能力、科技查新能力、文字表达和组织能力、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的应用等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该活动既丰富、活跃了广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也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3.数学建模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也可以看作是学生上学期间的一次重要的科研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学生要针对所给的实际问题,查文献,作假设,提方案,写论文,探讨方案的可行性,进而应用数学理论进行问题的求解和论证。因此,这一项活动可以视作是学生进行了一次基本的科研活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以后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工作。
4.数学建模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拼搏精神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德。
竞赛期间,参赛的三名队员必须分工明确且精诚合作,才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团结协作精神要放在首位。一方面,正确对待自己,尊重他人意见。另一方面,提倡争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因为不同意见的交锋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通过争论交流,才能形成全面的认识,综合最佳的方案。另外,在短短的三天竞赛实践内,想要交出一份满意的论文不吃苦不拼搏也是不行的。竞赛的时间是有限的,碰到的困难是多重的。因此,参赛队员能够发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是顺利完成一次竞赛的基本保证。
5.数学建模竞赛是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竞赛,教师的教学活动需将数学建模引入教育过程。
由于竞赛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被卷入到竞赛活动中来,竞赛引导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客观地讲,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已经有效地推动了国内大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关起门来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中打圈子,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以致学生在学了许多据说是非常重要、十分有用的数学知识以后,却不怎么会应用或无法应用。高等教育要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将数学建模引入教育过程已是大势所趋。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到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当中已势在必行。教师教学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突出数学建模思想,使学生了解到他们现在所学的那些看来枯燥无味但又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并不是人们从头脑中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来源、背景、有其物理原形或表现及其应用的。通过数学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以实践及应用科学为基础,通过人们大脑的深度加工,而形成的一门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形式科学,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更重要的是可以经数学作为一门理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数模竞赛对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意义正越来越凸显。
6.数学建模竞赛促进了教师提高自身的数学建模素质和基础课教学业务水平的积极性。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赛前最大准备工作就是参赛队员的培训。培训重点一般是通过案例分析来使学生了解建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这就要求培训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数学建模功底。通过对问题分析,模型假设,模型的建立和求解,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论文的书写等一系列建模过程的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建模的基本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到自己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中。因此,这一活动是教师提高自身数学建模业务水平的强动力。
十几年来,全国数以千计的数学教师在从事数学建模教学和指导竞赛的过程中,知识面拓宽了,知识结构改善了,利用数学工具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也培养了热爱学生、不计名利、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精神,这对一支新型的数学教师队伍的全面成长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次,我想谈的是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赛前准备,以保证成功参赛。
二、学生赛前的充分准备是成功参赛的根本保证
1.培养自己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天的数学建模竞赛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次考核。参赛的同学需要有高等数学的理论基础 ,若同时对应用性较强的数学课程,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筹与线性规划,微分方程等,有较深刻的了解更好。这些课程中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解决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有时候,在建模过程中可能碰见一些没有学过的知识,也可现学现用。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锻炼自己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自己的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此外,学生的计算机模拟和应用能力也是参赛取得好成绩的根本保证。数学建模竞赛不仅要建立起合理的数学模型,同时模型的求解也是建模成功与否的保证。只有模型,没有答案都不是一份好的试卷。由于我们的参赛题目都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而设的,模型建出后,尽管其解析解难以求得,但我们可以借助各种数学软件,MATLAB,MAPLE, SARPASS等,利用计算机求出模型的数值近似解,进而通过分析结果来评价和检验模型的合理性。 因此,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基础和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特别是赛前要组织对一些数学软件的培训工作, 学生应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学习, 提高自己在参赛中的成功率。
3. 锻炼自己科研论文的查新和写作能力。
如果有志于来年参赛的同学,要学会科技查新,每年的建模竞赛题目所涉及到的应用问题极有可能是别人已经或正在研究的科研项目中的一个小问题, 我们要学会查阅文献,了解别人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推陈出新.如果有可能的话,和获奖的同学谈一谈, 他们的亲身体会胜过各种理论,向他们学习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大家在平时也应该留意和关注数学建模的资料和信息,特别是要留意和翻阅往年的获奖论文。学习这些获奖论文的闪光点, 从中学习建模的思想,建模论文的书写等。 建模论文的书写很关键,三天的辛勤工作,也就是一个团队的建模思想和方法就是用一篇论文来体现的。好的论文方法新颖、独特简单,论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语句通顺流利。很多同学以前都没有读过、故更没有写过科研论文。因此,大家应留意科研论文的书写格式,它是有别于我们写过的作文。 作文中可能需要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你所叙述的事物或景象,但科研论文不然,它应该是言简意赅。
最后,我想谈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参赛的。
作为一名数学建模指导老师,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我们的作用仅仅是在学生的参赛过程中给以关键性的指导,因此要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参赛队员的解题思路,以便在学生有问题时,可以提出指导性意见。另外,要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使学生有信心成功地完成比赛。 
总之,数学建模竞赛既有益于大学生的学习,也有益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它的蓬勃发展是必然的。我们要做好准备,满怀信心去参赛。最后,我们用参赛学生的一句话来概括数学建模竞赛的意义,“一次参赛,终生受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地址

qq
收缩
  • 电话咨询

  • 04714969085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诚征英才| 对外合作| 产品服务| QQ

手机版|Archiver| |繁體中文 手机客户端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94号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3 数学建模网-数学中国 ( 蒙ICP备14002410号-3 蒙BBS备-0002号 )     论坛法律顾问:王兆丰

GMT+8, 2024-5-29 12:44 , Processed in 0.190643 second(s), 27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