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地址 登录
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返回首页

hanshuilingyue的个人空间 http://www.madio.net/?47178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BP神经网络原理

已有 275 次阅读2012-9-1 14:20 | 神经, 网络

nntool神经网络工具箱的使用

1)matlab(7.4)命令窗口键入nntool命令打开神经网络工具箱。如图:

2)点击Import按钮两次,分别把输入向量和目标输出加入到对应的窗口([Inputs][Targets])中,有两种可供选择的加入对象(点击Import后可以看见),一种是把当前工作区中的某个矩阵加入,另一种是通过.mat文件读入。

3)点击[New Network]按钮,填入各参数:(以最常用的带一个隐层的3层神经网络为例说明,下面没有列出的参数表示使用默认值就可以了,例如Network Type为默认的BP神经网络);

i)Input Range——这个通过点击Get From Input下拉框选择你加入的输入向量便可自动完成,当然也可以自己手动添加。

    ii) Training Function——最好使用TRAINSCG,即共轭梯度法,其好处是当训练不收敛时,它会自动停止训练,而且耗时较其他算法(TRAINLMTRAINGD)少,也就是收敛很快(如果收敛的话),而且Train Parameters输入不多,也不用太多的技巧调整,一般指定迭代次数、结果显示频率和目标误差就可以了(详见下文)。

    iii) Layer 1 Number of Neurons——隐层的神经元个数,这是需要经验慢慢尝试并调整的,大致上由输入向量的维数、样本的数量和输出层(Layer2)的神经元个数决定。一般来说,神经元越多,输出的数值与目标值越接近,但所花费的训练时间也越长,反之,神经元越少,输出值与目标值相差越大,但训练时间会相应地减少,这是由于神经元越多其算法越复杂造成的,所以需要自己慢慢尝试,找到一个合适的中间点。比如输入是35000列的0-9的随机整数矩阵,在一开始选择1000个神经元,虽然精度比较高,但是花费的训练时间较长,而且这样神经网络的结构与算法都非常复杂,不容易在实际应用中实现,尝试改为100个,再调整为50个,如果发现在50个以下时精度较差,则可最后定为50个神经元,等等。

    iv)Layer 1 Transfer Function——一般用TANSIG(当然也可以LOGSIG),即表示隐层输出是[-1,1]之间的实数,与LOGSIG相比范围更大。

    v) Layer 2 Number of Neurons——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需要与输出的矩阵行数对应,比如设置为3,等等。

vi) Layer 2 Transfer Function——如果是模式识别的两类(或者多类)问题,一般用LOGSIG,即表示输出层的输出是[0,1]之间的实数;如果输出超过[0,1]则可选择PURELIN

所有参数输入后,可以先用View按钮预览一下,如图6。没有问题的话就可以Create了。另外,网络创建完毕后,如果需要手动设置权重的初始值,按View按钮后有个Initialize选项卡,在那里可以设定。当然了,也可以不自行设定,这时候Matlab执行默认的程序进行权重的初始化。

4)点击Train按钮,到达Training Info选项卡,在输入向量[Inputs]和目标输入向量[Targets]下拉框中选择你要训练的向量(即第二步加入的对象),如图7。然后到达Train Parameters选项卡,填入适当的迭代次数[epochs](一般先设置一个较小的数如200,然后观察收敛结果,如果结果窗口的收敛曲线衰减较快,则表示之前的参数比较有效,因此可填入2000或更大的数目使得网络收敛,否则修改之前的参数)、结果显示频率[show](例如要每隔50次迭代显示结果窗口,则填50)和目标误差[goal](这个与第2步中的“Performance Function”有关,如果使用默认的MSE,则一般满足“goal*样本数量<0.5”就可以了),就可以开始训练了(按钮[Train Network]),如果结果收敛(训练误差不大于目标误差,即蓝色线到达黑色线位置)就OK了(例如要求精度很高,尝试填0,等等)。

由于神经网络工具箱一次只能输入一组输入数据,所以对于此问题要分九次输入,并没有编程简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地址

qq
收缩
  • 电话咨询

  • 04714969085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诚征英才| 对外合作| 产品服务| QQ

手机版|Archiver| |繁體中文 手机客户端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94号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3 数学建模网-数学中国 ( 蒙ICP备14002410号-3 蒙BBS备-0002号 )     论坛法律顾问:王兆丰

GMT+8, 2024-6-4 09:14 , Processed in 0.293514 second(s), 27 queries .

回顶部